内容:
国内影视界中,一个有趣的现象是:每当一部主旋律电影上映,无论其质量如何,总有一批人对其持有负面看法,仿佛这些电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幸。他们不顾一切地寻找电影中的瑕疵,然后拼命嘲讽,展现出的双标行为令人唏嘘。《长津湖之水门桥》也遭受了这样的对待。
如果《水门桥》本身质量不佳,批评当然无可厚非。但当这部电影值回票价时,为什么我们不支持它呢?仅仅因为它是主旋律电影就要被否定吗?诚然,《水门桥》确实存在一些不足,但从大体上看,它完全配得上作为春节档的首选或次选影片。
其实,承认《水门桥》是中等水平并没有那么难。但有些人总喜欢与人民群众的喜好唱反调,彰显自己的“众人皆醉我独醒”的姿态。抗美援朝的故事终于有人投资、制作并顺利上映,而且质量尚可,没有糊弄观众、胡编乱造。但部分人却呼吁别人不去看,摆出一副“懂的都懂”的超然姿态。
看电影并不是爱国行为,不看电影也不是不爱国。别人只是想去看一部电影,为何要给他们戴上各种帽子?他们听了你的建议去看了,你又给电影戴上各种帽子,这种偏见行为实在令人反感。况且,《水门桥》真的值得一看,尤其是片尾伍万里的报数,让人泪目,这种自然的共情才是真正的动人之处。
《长津湖》中我们看到了陈凯歌的调度,林超贤的近战。而《水门桥》中,大部分内容由徐克主导,港片和好莱坞电影熏陶下的徐克如何拍好《水门桥》,这是让人担忧的。但成片出来后,这种担忧可以消除了。
《水门桥》还让我看到了中国电影的“我可以”。这个“可以”不是说它特别优秀,票房第一,而是说这种类型的主旋律模式可以复制。此后的主旋律大片都可以参考这种模式,既有商业元素,也有思想传播,质量也说得过去,这对国产电影工业化是一种促进。
而且,《水门桥》比《长津湖》难拍,因为前者更显得憋屈,后者看起来更痛快。《水门桥》是志愿军三次炸桥,美军三次修桥,属于大悲壮,更多的情绪是不甘心与盼崛起。这样的故事,如何做到还原历史的同时又兼顾观众的情绪,并且在剧情逻辑上恰如其分,既不失气势,也不灭威风?
《水门桥》用了四个词找到了写实与情感的平衡点:一是真实,片中如实突出水门桥战斗的惨烈和志愿军们的无畏;二是尊重,将对手与自己放在同一高度,没有故意丑化美军,拔高自己;三是希望,体现的民族自信心让我们认识到与美国的差距,但这种差距是暂时的;四是骄傲,这些有名字的英雄让我们看到了这世间最美的画,不是名家大作,而是那群最可爱的人。
做到了这四点,《长津湖之水门桥》就立住了。若有人黑《水门桥》只知人海战术,请他们看片中的他们如何攻坚;若有人黑伍千里成了中国战狼,请他们看伍千里最后的结局;若有人黑《水门桥》拍成了美式个人英雄主义,请他们看片中的他们如何相互协作,共御外敌。这样的《长津湖之水门桥》,尽管不是特别精彩,但是不应该被恶意中伤,因为它是一部好看的主旋律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昆明林腾经贸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《长津湖之水门桥》是原罪吗?值回票价的电影,我们为何不支持?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