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学良晚年对“九一八事变”和“西安事变”的沉默,并非是他刻意回避,而是其深刻的历史认知与现实的无奈。懂历史的人不难发现,“西安事变”实际上是他“九一八事变”后的自救之举。
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张学良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。11月20日,上海《时事新报》刊发的一则标题为《马君武感时近作》的小文章,其中有两首《哀沈阳》组诗,指责张学良好色不顾国事,导致东三省沦陷。张学良的确未能抵抗日军,但说他当时沉湎于温柔乡,是过于偏颇的。实际上,当天他进行了具体的处置,只是,这些处置,都是依据蒋介石的命令进行的。
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大锅,这使他喘不过气来。为了自救,他选择了率东北军抗日,但最终因现实残酷而辞职,远赴欧洲。在欧洲的一年里,他接触到了意大利的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,认为中国也需要这样的集权模式来复兴。回国后,张学良对蒋介石的“攘外必先安内”政策表示支持,但内心的不满与反叛心理开始萌芽。
1936年,国际形势发生变动,苏联希望中国能尽快投入抗日战场。在这一背景下,蒋介石亲自飞赴西安,准备发动对红军的围剿。张学良与杨虎城虽然最初并无兵谏之意,但蒋介石的密信使他们决定发动兵谏,以自救。
西安事变后,张学良的处境复杂。苏联将这次兵谏定性为破坏团结抗日,亲日分子蓄谋已久的恶劣事件。但张学良的这次自救,不仅让他从“国家罪人”转变为有功之臣,还帮助中国实现了全民族统一抗战。新中国成立后,张学良因其在西安事变中的贡献,被列为“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”之一。
回望历史,张学良的“九一八”自救,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,更是民族救亡之路上的重要一步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昆明林腾经贸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西安事变背后真相:它实际是张学良在“九一八事变”后的成功自救 》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